南京消协:2025年7月汽车投诉品牌盘点

发表时间:2025-08-11 14:41

据南京市消费者协会汽车消费维权专委会统计,2025年7月份南京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类消费投诉377宗,涉及整车品牌45个,其中乘用车新车消费投诉276宗,二手车消费投诉36宗,汽车后市场消费投诉65宗。

一、投诉内容分析

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投诉118宗,占投诉总量31.3%;质量问题投诉99宗,占投诉总量26.3%;不履行国家规定或与消费者约定的三包义务投诉72宗,占投诉总量19.1%;预付金侵权投诉34宗,占投诉总量9%;虚假宣传、欺骗隐瞒车况、不兑现承诺投诉19宗,占投诉总量5%;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投诉18宗,占投诉总量4.8%;其他投诉9宗,占投诉总量2.4%;市场调价、乱收费、强制消费投诉8宗,占投诉总量2.1%。



核心发现

合同纠纷重回投诉首位: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占比从6月的23.3%升至31.3%,成为最突出问题,主要涉及提车延迟、配置与约定不符、附加条款违约等。

质量问题占比下降但仍高位:质量问题投诉占比从6月的29.7%降至 26.3%,但仍是第二大投诉点,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虚标、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异响等问题仍较集中。

三包义务履行问题凸显:不履行三包义务投诉占比从6月的15.1%升至 19.1%,反映部分车企对售后维修、退换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


二、投诉品牌情况

1、品牌投诉量总排行榜:

奥迪19宗,宝马18宗,长安马自达15宗,吉利15宗,凯迪拉克12宗,奔驰11宗,特斯拉10宗,小米10宗,理想9宗,比亚迪9宗,小鹏6宗,蔚来6宗,保时捷4宗,一汽大众4宗,奇瑞4宗,极狐4宗,华为4宗,广汽丰田3宗,上汽大众3宗,别克3宗。


数据说明

奥迪投诉量居榜首,反映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和不履行国家规定或与消费者约定的三包义务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宝马第二,主要集中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和质量问题。

长安马自达近期投诉量也居高不下,需在质量和三包义务上进一步提升。


2、豪华品牌投诉量排行榜:

奥迪19宗,宝马18宗,凯迪拉克12宗,奔驰11宗,特斯拉10宗,保时捷4宗,捷豹路虎3宗,沃尔沃2宗,雷克萨斯1宗,林肯1宗。


3、合资品牌投诉量排行榜:

长安马自达15宗,一汽大众4宗,广汽丰田3宗,上汽大众3宗,别克3宗,福特2宗,一汽丰田2宗,东风日产2宗,广汽本田1宗,北京现代1宗。



4、国产品牌投诉量排行榜:

吉利15宗,小米10宗,理想9宗,比亚迪9宗,小鹏6宗,蔚来6宗,奇瑞4宗,极狐4宗,华为4宗,零跑3宗。





三、趋势与建议


(一)突出趋势

1、总投诉量下降但结构性问题仍突出:7月总投诉量较6月下降11.1%,但合同纠纷、三包义务履行等问题占比上升,反映行业合规性仍需提升。

2、合同纠纷重回首位: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占比从6月的23.3% 升至 31.3%,主要因暑期购车旺季经销商“承诺与履约脱节”问题加剧。

3、新能源汽车投诉焦点转移:从6月的电池核心部件问题,转向7月的车机系统故障、交付违约等“软件+服务”类问题。

4、国产品牌投诉分散化:国产品牌投诉量未集中于单一品牌,而是呈现多品牌分散投诉特征,反映行业整体需加强品控与服务标准化。

(二)建议

对监管部门

1、开展“汽车合同合规专项整治”,重点查处经销商“模糊条款”、“口头承诺不兑现”等行为,规范合同文本。

2、加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监管,针对维修配件以次充好、乱收费等问题开展专项抽检。

3、推动建立“三包义务履行公示制度”,定期公开车企售后政策执行情况。

对车企

1、强化经销商合同管理,统一合同文本并明确“提车时间、配置、赠品” 等关键条款,杜绝模糊表述。

2、针对三包义务投诉上升问题,优化售后流程,确保维修、退换货政策 “落地不缩水”。

3、新能源车企需加强车机系统 OTA 升级管理,提前公示升级内容与周期,减少“功能与宣传不符”投诉。

对消费者

1、购车时务必将经销商口头承诺写入合同,明确违约责任(如延迟交付的赔偿标准),留存书面凭证。

2、签订购车合同前,核查车企官网公示的三包政策,特别注意“易损件保修范围”、“维修周期”等细节。

3、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优先选择“车机系统迭代记录透明”、“交付周期明确”的品牌,降低服务违约风险。


汽车消费网丨南京汽车消费维权委员会
联系邮箱:997511403@qq.com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澜路99号